一:机体的变化有那些及食疗的重要性
有句俗话:冬季进补,开春打虎。保健强身,这可是如今百姓中的热门话题。现在正处寒冬腊月,机体有何变化,如何选择食物、怎样进行食疗就可达到提高自身的御寒和抗病能力呢?。
冬季对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因天气寒冷或气温骤降,易感受寒邪、易损伤阳气,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御寒能力差,主要表现有怕冷、手足不温、腰背部或胸部怕冷、易感冒,如早晨起床时未及时穿衣就着凉了,有时甚至自己并未觉得凉就感冒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容易复发,出现反复咳嗽、咳痰、甚至气喘:风湿性疾病患者遇冷或寒的刺激就关节痛、腰腿痛:还有一些体弱多病者、有胃肠炎、胃溃疡患者因消化功能弱、易出现大便溏稀、溃疡病易复发。如在秋季或病后天及时进行适当的调理,体内许多的成分参与机体机能代谢的物质(微量元素)以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些物质(无机盐:K、Na、Ca、C1等)、维持机体和脏器阴阳平衡(中医理论的阴阳平衡失衡表现在阴虚、阳虚、阳亢、阴阳两虚等)等多方面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体重没有增加反减轻、抵抗力下降、精神不振、易受凉感冒、甚则老病复发,特别是老年患者较为多见的慢性肺部疾患: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等这些疾病患者,易感受寒凉刺激而引发咳嗽、咳痰、气喘、胸闷、胸部不适等。同时还可因抵抗力弱而引发其它疾病,如糖尿病、肝肾疾病等等。从中医角度来说有肾阴虚、肾阳虚、气血两虚、肺阴虚、脾胃虚弱等证。而从西医来认识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老慢支、骨质疏松、风湿性关节及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均可采用食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和辅助治疗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如能在冬季进行适当的调理,就可以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维持阴阳平衡等等。食疗的目的就是通过食疗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目的,同时通过食疗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为安全顺利并健康愉快的度过寒冷的冬季和阴雨潮湿的春季,储备一些必要的营养物质,使机体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耐受外界的不良刺激和抵抗各种病菌的侵袭。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食物的性味和功效。
二食物与脏腑的关系
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别,脏腑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辩。食物及其性味与脏腑有选择性的对应关系,而且关系也很密切,如春季宜酸味,酸味入肝经,酸味有收敛固泻作用,春季宜升补;夏季宜苦味,苦味有燥和泻的作用,苦味入心经,夏季宜清补;长夏宜甘味、入脾经、宜清补;秋季宜辛味、入肺经,宜平补。冬季宜咸味、入肾经、宜温补,咸味有软坚润下的作用。中医还有以脏补脏的观点,例如:猪肚炖芡实苡米,有健胃的作用。砂仁蒸猪心,有补心强心的作用。糯米灌蒸大肠有治疗治疮的作用。冰糖蒸猪肺有润肺止咳的作用。等等。
三冬季食物的选择
按到食疗的作用分类可分为滋补强身类、治疗疾病类、保健抗衰老三类。上述这些疾病均可采用食疗治疗和辅佐治疗。根据食物与脏腑的关系可选用咸味、有收敛、潜藏的作用的食物,冬季五脏属肾、宜温补,可服用双鞭壮阳汤、附子姜肉汤。在冬季期间,很多人还喜欢用附片羊腿、附子羊肉汤、乾坤蒸狗肉、龟羊冈等。
医理论中还有五色入五脏,冬季以黑色食物为主,五味入五脏,冬季以咸味为主,冬季对五脏适宜食用的有:豆类、栗(li)藿等食物、动物食品中宜猪及其制品等。况且可常食用。但是,应强调一点的是无论那种进补方式、何种补晶,对人体来说,只能是针对个体而言,对于有些人来说,冬季是不宜进补的,如火体,不怕冷怕热、长期大便干结者、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病人等。这些人在吃补品进行食疗时,就应根据个体而异。这些人只能用平补、清补的食物,如 鸭、鸭蛋、水产品、绿豆、黄豆及其制品、参须、麦冬、玄参、白参等等。总之,药补不如食补,食补要看个体。冬季宜选用的食物有:豆类及制品、猪肉、猪肚、猪肾、羊肉、狗肉、牛肉、土鸡、乌龟、鸡蛋、洋鸭肉、鹿肉、鱼、鲳鱼、龙虾、对虾、海蜇、淡菜、鳝鱼、韭菜、冬苋菜、南瓜、胡桃仁、红糖、饴糖、生姜、大蒜、葱、黄酒、等等。冬季因寒冷易损伤阳气,易感受寒邪而得感冒、或老慢支易复发、血压偏低、腰膝酸软冷痛等等,可多食用附子、当归、杜仲、川芎、红参等等。一般药物加入食物中,要经过特殊的加工,民间有很多的食用方法。
四冬季食物的适宜加工方法
冬季因寒冷潮湿,皮肤水分蒸发较少,因此,不宜采用太多的汤菜,但加工时为了保证营养成分不丢失、不损坏,制作时可多采用焖、煨、蒸、熬、卤、烧烤、炒,也可根据个人的习惯采用炖、煮、粥等方法,炖的时候可以炖得浓一些,味也可加工得厚一些,尽量采用浓汁厚味,但不可过咸。同时还需要根据有些药物在食用时,应先将药物熬或炖的制作后取汤或汤渣与食物再一起经过加工后再食用。等等。
内容来源网络 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